课程干货 《创业赛事解读及答辩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系列课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服务项目 > 华体会登入页面

课程干货 《创业赛事解读及答辩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系列课

  • 产品概述

  清创汇智创新创业研究院+清华大学创客空间协会+北京大学学生创新学社联合原创推出的“创新创业系列课”之《创业赛事解读及答辩能力提升》干货出炉啦!(片尾还有精华视频哦)

  本期《创业赛事解读及答辩能力提升》课程分为三部分:“国内主要创业赛事政策解读”、“创业赛事评审点解析”和“赛事路演答辩能力提升”,并且对线上提问进行了解答。课程从梳理国内主要创业赛事入手,对各赛事的特点、对象、政策等方面做介绍,从赛事组织方、评审方的角度为参赛方在规则解读、具体实施等多环节提供思路和建议,提升团队路演答辩能力、实践能力和展示能力。

  课程开始前清创汇智魏富彬老师做了课程介绍,随后北京大学学生创新学社副会长孙方舟及清华大学创客空间协会会长陈彦廷分别对平台及平台活动做了介绍。

  关于赛事及政策:国家级大学生相关的大赛及训练计划特别多,其中教育部认可的就有56项,清创汇智公众号之前有发过文,大家感兴趣可自行前往清创公众号后台搜索关键词查看。而各高校之间对于国家级赛事获奖项目也都有给予极高的“加分”,在评优、评先、奖学金等都有相当大的作用。部分赛事在省市级赛事中也有相应的荣誉、政策、奖金等。

  课上叶老师做了部分赛事的列举,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赛事有“互联网+”和“挑战杯”,这两赛事从知名度到权威性上都更广。可能对于本科生而言,挑战杯更容易获奖,这跟赛制也有很大关系。如“互联网+”通常有技术、专利及盈利等情况的更容易获得奖项。

  在讲到挑战杯时,叶老师专门提到挑战杯有“大挑”跟“小挑”之分,并在后续对“二挑”进行了分析讲解。挑战杯分“大挑”跟“小挑”,“大挑”全称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小挑”的全称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挑的比赛就是相对的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发明制作等纯科研、纯学术类型的作为参赛内容与参赛项目,小挑就是以创业项目作为参赛内容与参赛项目的,通俗的说就是,一个是学术比赛,一个是创业比赛。一个注重学术科技发明创作带来的实际意义与特点,一个更注重市场与技术服务的完美结合,商业性更强。

  “小挑”先前在 2015 年时曾更名为创青春,一直到 2020 年再次更名“小挑”。这么说高年级的同学可能就能衔接起来了。“大挑”和“小挑”都是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规格都很高,都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两个并列项目,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比如今年我们办的是“小挑”,明年就会是“大挑”,按照这样的规律。

  如果相对比来说这三个赛事之间有什么差异,从年限上来说,“互联网+”一年一届。大小挑是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大挑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而小挑奖项设置为金奖、银奖、铜奖。

  “互联网+”是由教育部等部门发起的,还特设了国际赛道。内容上像挑战杯能获得证书及荣誉(大挑比赛证书盖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举办地人民政府的章,而小挑证书只盖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的章)。“互联网+”则是会衍生一些投融资媒体的落地孵化,今年“互联网+”也是也增设了“基金池”,通过基金的形式为大赛增加了一点赋能。

  “小挑”赛道划分上,今年“小挑”的赛道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个主赛道和五个专项赛。赛事的类别上也做了区分。而“互联网+”也有赛道组别。一般是高校组赛道里分本科生赛道和研究生赛道,往年还会有师生共创,但今年师生共创取消了,增设的是产业组。

  从时间节点上看,我们会发现从赛事发起的时间起,一般一、二月左右就开启了。通常是通过校赛、省市赛,到全国赛。其实“互联网+”和“挑战杯”时间上是差不多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如果同学你们顾得过来的话,在参加完一个赛事之后,可以再参加另一个。

  在评审侧重上也会有一些不一样。像“小挑”会偏落地性与实践性,实践性抓得比较重,包括参赛条件是不是满足要求,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影响力都是比较重点抓的。“互联网+”偏技术创新、可落地和商业性。如果商业性不够强,就没机会吗?也不一定,主要根据参加的赛道。但在这两个比赛之间,他们所准备的材料都差不多:一个word版的商业计划书、一个 PPT、还有一个视频,以及一些辅助材料。这两个赛事填写的报名表也差不多,都是很好的“实战”机会。

  为什么会鼓励大家去在学校期间多去参加一些赛事呢?比如最近杭州出了一个人才政策,根据《杭向未来•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杭政办函〔2020〕11号)和《杭向未来•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细则》(杭人社发〔2021〕32号),“创青春”“互联网+”等全国大赛获奖项目在杭落地的,可以在线万元无偿资助。以“互联网+”为例,如果你在“互联网+”国赛里拿了金奖,那到杭州去落地注册公司满半年可提交申请。随国家对赛事的全力支持,一些省份也出台了从参赛到落地相挂钩的政策补贴,你们可以多关注,或通过清创汇智公众号后台搜索政策相关。

  在这里我准备的还是用挑战杯“小挑”和“互联网+”的评审和大家进行解析。比如“小挑”里头它分科技组和乡村振兴等组别,其中科技组的评分跟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其他几个组是不一样的。在BP内容侧重上,同样是需要去根据比赛的评分要点来准备。比如说在“小挑”里面科学技术创新与未来组会看它的创新意义,这一列占了 30 分。

  首先,那创新意义是什么?比如技术创新、技术专利,不管从页面还是从答辩内容上都可以多分享些相应内容。

  在小挑中团队协作的分数占了10分,所以更主要的是考验我们互相协作的能力。而小挑的其他四个组的评分会有一些不一样,社会价值是最前面的,这种主要考察我们同学们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度、民生意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能力及水平。

  互联网+里又会有不一样的。以高教主赛道为例,在创意组教育维度的分数是最高的。但是在初创和成长组,先考虑的就是商业维度。当然往届的时候也会有同学们说,前面虽然分了赛道,但最后晋级到国赛的时候,所有赛道都会汇总在一起,那是不是这时候创意组就多少会有一点吃亏?但现在好的一点是我们把本科生评审的比例提高了。今年在本科生的赛道,创意组获奖的比例增加了。关于赛事评审的准则,叶老师还是建议同学们在比赛的时候,不管学校有没有组织赛事分析,我们自己也应该去多看多了解。

  关于评委组成,高校的比赛大多数都会有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基层工作者以及青年的专家或媒体人来参与赛事评审。企业家中又会有一定区分,一般来说大规模的公司负责人,或往届获奖的创业者,还有投资人等是以企业家的身份来作为评委。这时候他们更多会从商业计划的角度来对你们的项目做评估和打磨。

  第二块是政府公务员,他们对于在乡村振兴、生态环保这种偏向社会实践的项目,会更多去考量项目的社会价值、布局、解决方案的可行程度等。

  通常在准备答辩过程中,你不确定你们组会遇到哪类评委,所以我们在准备项目的时候,得同时考虑到不同之间评委所关注的点,做好一些回答的准备。

  不管在学校还是已经毕业进入社会,在组建团队时寻找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能更好地激发我们更多的思维,有利于创业计划书在不同版块的撰写。不同的人考虑的地方不一样,只有集合多方的力量,才能做出更有创新性的事情。这也是很多学校现在都在做的跨学科融合。

  第二个是团队需要不同的角色,团队中要有管理——队长需要执行很强,责任心很强的人来担任。然后还得有负责后勤保障,甚至负责 BP 写作的同学,不一样的角色能发挥不同的作用。所以团队人可以不多,但需要有不同的角色。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前带队到芬兰去学习时,发现他们的学校通常都会让学生在创业的时候,需要具备三种以上的人:一般一个有技术背景的,一个有管理背景的,还有一个有设计背景的人。这三种人在项目里发挥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资源。因为不同的人他自然就带来不同的资源,包括从我们的团队到我们的指导老师,能够以不同背景对接到人或物。不管企业是做哪类型的,具备的资源越多,对企业来说总是有益的。

  然后,团队需要一个统一的目标。如果我们是临时组的队,团队没有经过一定的磨合,或者说大家的目标不够一致,那可能在繁琐的不断修改材料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团队干着干着就散了,往年这样的一种情况是出现过的。因此小组成员应该分工明确,每一位成员都要去做自己擅长的工作,最好能形成互补,资源最大化利用。因为在团队里面,团结是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个体的发展都要围绕着这一前提来开展的。

  至于选题,通常把赛事分成三种:创新类的选题,实践类或者公益类的选题。创新类选题通常是说我们有成熟的科学技术产品,或者科研转换,或者新颖的商业模式,具备可复制性,这种我们就会把它归为创新类的。如果说我们已注册了公司、盈利了,有正常的营收,项目扩展性也很强,这种我们一般都把它归为实践类。实践类的在赛事里面通常还会区分成成熟组、成长组或是说商业组。还有一个是公益类。有时候同学会把乡村振兴或者一些环境保护类的也归到公益类。但如果说项目营收各方面模式都很强,然后实际上也是偏创业型的,硬报到公益类。报名的时候是可以的,但可能在评委打分的时候就看到明明是一个科技型项目,为什么跑到公益里来,打分就可能更低了,这样做存在风险。

  但如果我们是一个很早期的团队,就想先试一下参加比赛,但是又希望可以获得点什么。这种我们会建议我们大家报公益类,因为竞争性其实没那么强,而且对营收或者说专利都没有要求,除非你是偏医疗类的公益。通常创新类或者实践类的赛事,可能我们项目早期可以从校赛出来进到省赛也能获得一些奖项。但当进入到国赛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是否有投资,是否有专利都会成为主要的因素。在国赛会有各种各样的大牛,这时候就发现还是公益组比较和善。

  希望大家都选择一个自己想做的方向去创业。选了一个方向后,要去多学习这方面的专业相关知识。所谓厚积薄发,想要在比赛中真正取得成绩,那前期的努力和付出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我们大家常常看到实验室里有同学人们在通宵的学习,这些他们是付出了很多的时间还有精力的。

  第二个就是基础设施决定上层建筑。这是说我们的 PPT 、商业计划书我们不懂没关系,可以先去模仿,然后再创造,这些基础的东西更能体现出团队的能力。这些是要从基本功开始做的,每个团队都无法避开的。

  第三就是得充分地去练习自己的演讲能力。答辩的重要性不多说了,几乎决定了项目10-30%的得分,也决定了项目能否说服投资者。在比赛的时候遇到很多团队,明明他项目很不错,但因为他不太会说,也不会去陈述,不会去跟评委交流,这会大大的影响得分。然后再往下的话,我们要讲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除了专业相关知识的积累,其他的能力同样是需要去学习的。比如搜索资源、搜索资料、收集数据后整理的能力,这些都是要一直的输入才能去获得一些积累。

  接着是队友,这很重要,毕竟跟你一起打比赛,然后跟你一起熬夜,然后陪你一起登讲台的都是你的队友。但是队友宁缺毋滥,一个靠谱的队友胜过十个人。如果你组了队后发现整个比赛的过程中,就你一个人在不断改PPT ,不断的填材料,或者其他人都在做其他事,就你一个人在忙,那可能你就没心情比赛了。所有你得有自己的一个预期值,然后找到一个确实可以陪你一起去做事的队友。可能在比赛的过程中你们会不断有一些摩擦,但这也可以让你们的团队迅速磨合起来。很多同学说他组好团队了,我们也会鼓励他们去参加一下比赛,因为你会很快的看出团队是否很互朴,也能从中人品性格。

  最后是不忘初心,你要记住你是怎么回事去做,不管是为学习,还是想要把项目和技术做出来取得一个成绩。但你要牢记你的初心,不断地去修炼自己。

  我们每一次面对路演、比赛,就是上一场擂台。我们打这个擂台赛都希望从中能获得一个好的比赛成绩,或者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

  开场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分,首先第一点——答辩时间很重要。要弄清楚答辩时间,根据赛事组委会给的时间反复的去训练。比如说小挑在市赛时给的答辩时间是5+3,5分钟要把一个项目讲清楚,其实是有难度的。而且时间一到就必须打断,因为超时是很严重的,一方面组委会不允许我们继续讲下去,另一方面没讲完的话,印象分就已经不好了,所以绝对不能超时,这是基础要求。

  第二点是关于站位。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赛事会通过线上来参与。线上就需要选好镜头了,比如说需要在屏幕的正中,面向镜头,最好是能够让眼神跟你的镜头来互动,间接地跟评委们互动。注意在开启镜头前要做调试,提前看一下,不要着急忙慌地开始,尽可能提前进去,如果来不及只能临时进入镜头,也得迅速调整好镜头感,让评委们有一个好的印象。线下的话就不一样了,评委的视角在哪边,你就站在他的斜对面。

  答辩时尽可能脱稿。因为很多时候答辩的电脑屏幕在后面,是看不到的,只能靠自己的记忆,用你手上的翻页笔去切换。所以PPT在哪我们得躲开,因为我们不看但得给评委看。如果说我们进入到后期的赛事,通常都会在一个很高大上的大厅里面去路演,这时候要找准 C 位。像往年不管是小挑还是互联网+,播放PPT的屏幕都超级大,我们就站在中间的位置给观众一个更好的呈现,类似发布会的感觉。

  如果说我们是线下比赛,通常学校的投影仪效果可能不会很好,这时建议我们大家选深色的 PPT 底面,然后亮色的字,页面中少放一点字,这样会让在投影效果不好的情况下视觉感更加突出。

  第三个是服装的准备,大部分会选正装或者这种简单大方干净的通勤装。但如果我们是某些特殊赛道,比如说是医生或者特殊的工种,我们会比较建议我们大家穿职业装,印象分在这里也能起到一些作用。

  接下来是路演的语速问题。如果路演讲得太快,很也许会出现评委根本听不清的情况。因为他既要听你说,又要去看你的PPT,特别是PPT的字很多的情况。当然太慢了时间把控不了,也会造成失分。所以在练讲稿的时候,可根据每分钟 180 字到 200 字练习,这只是一个大概范围,具体按大家个人情况为准。大家回头能够尝试练习一下。

  再往下是路演的记忆点。PPT的美工很重要,很多学校在比赛进入到市赛之后,会找一些老师或者美院的人专门做PPT的美工设计打磨。有设计感跟没设计感,视觉效果会差很多,给评委的感觉也会不同。BP的写作这里暂且不讲,你们可以回顾我们平台林惠君老师之前的课程内容。如果以后大家有需求,我们也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些有美工背景的机构平台,它们也能帮助PPT写作。

  然后是视频,不管参加哪个比赛,都可以有一分钟视频准备。在内容很多的情况下,前面先通过一个视频切入,其实可以更加好更精简地把重要信息传达给评委,让他知道我是做什么的;之后再去引入项目:我们是怎么起步的,我们怎么发现痛点,然后怎么去做产品,最后产生怎样的影响力等等,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让对方对你的项目印象更深刻。所以视频很重要。

  再往下来讲产品的辅助。如果是线下答辩,通常可带着我们的产品,通过实物视觉,能增加项目的记忆点。一个故事有好的情感上的互动,也能让评委更深地记住我们。这些都是如何在路演的过程中增加记忆点的内容。

  路演的基础内容有产品服务,盈利模式和团队信息,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产品内容,不可缺少。

  而针对市场痛点的分析,技术壁垒有多强,创新点有哪些;有什么核心优势;现在运营的怎么样等等则是路演加分的内容。

  减分的内容有过多的竞品对比,这可能会暴露了我们项目的缺点,不建议我们大家去做这种挑战;还有一个是盲目的预估市场,这些都很容易弄巧成拙,然后导致减分。

  清华的杨斌校长曾经在一次大赛小组会上面说过,比赛路演就如同一场表演,是一个艺术,需要表现力用真情实感打动评委。那如何去打动评委呢?在辅导团队的时候我们提议团队讲故事,因为一个好的故事就成功了一半。演讲是一门艺术,要让擅长的小伙伴去做擅长的事情。所以讲 PPT 的人,并不全是CEO,也可以是团队的其他成员,主要看他是否比较擅长演讲,能抓住人心,这样对我们整体项目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在辅导技术类的项目的时候,因为它可能偏工科或者偏技术型,所以提示警醒我们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表达。因为讲过于艰深的术语评委不一定都懂,如果他听得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技术很不错,只是起步比较早,还不进行商业化的项目来说,就会很吃亏。所以技术型的项目要尽可能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让评委们更好地接触到你的内容,更认可项目的技术创新点。

  第三是数据更有说服力。展现技术对比的参数,相关用户的流量或者成果报表等,这些数字对展示项目的影响力是很重要的。包括像小挑里的实践性,在比赛中如果能用一组数据说明,比如说团队花了 7 年,然后多少个小时,然后做了多少项专利,产生了多少影响,帮助了多少人,产生了多少社会价值等等,把这几个数列出来,分数一下子就上去了。所以大家必须要注意用数据说话,把数据亮出来。

  第四个是谈愿景。愿景包括理想愿景,包括项目将会创造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当然这也是一个故事的点题部分,它是不能少的。假如没有愿景,项目可能会显得冷冰冰,它的分数也会受到影响。

  在开场的时候肯定要清晰明确地自报家门。比如说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某某团队或者某某企业的某项目,我们的项目是做什么的。正常的情况下BP的第一页是企业名加项目名或者加slogan,然后底下会有名字。如果在开始的时候说了名字,然后在结束的时候评委提问的时候直接喊你的名字,说明你的项目给了他很深的印象。

  过渡要自然。可以说接下来第二个模块是我们的市场背景和产品介绍,尽可能的用这种比较自然的协调过去,而不是翻页就要停顿一下,或者上下之间没有一点切换语,这样的感觉是比较糟糕的。

  在结束演讲的时候,要记得致谢。如果项目在结束页仅提到理想愿景,然后就停了,评委很可能没反应过来。因此在结束的时候说完愿景然后来一句“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或者“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对我们的关注”等等,让评委知道你讲完了,这时候就不会有冷场或者尴尬的情况。

  在整个路演的环节里面,我们在问答或者路演的时候肯定要把握节奏,对于主要的信息,需要加强语气或者稍稍停顿,尽可能不要一口气使劲地讲,也不要去读PPT。要自信大方地去把我们的内容讲出来。在回答的时候,别担心答错,首先要大大方方的把它回答完,要不然卡顿一下,评委就会对项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那问题怎么回答呢?如果是有准备的问题,就精简、干脆利落地回答评委。如果我们是一些没有准备但会回答的问题,就先客气地跟老师说,“这问题问得很好”客套两句,然后快速整理思路,有逻辑地去回答。若遇到没有准备而且还不会的问题,这时候要放平心态,虚心地去向老师请教,如果不懂,又乱回答,可能起到反作用。

  在问答环节中,特别是在线下路演的时候,建议我们大家拿出本和笔,不管有没有记下来,但会让评委觉得你很认真。

  下面是一些平常路演的时候评委们喜欢问的问题。路演时展示一般占 30 分,而问答环节可能占分达10到15左右甚至更多。通常评委会让你用一句话去对项目进行概括;产品的应用场景有哪些,这时候如果场景很多,尽可能的把应用场景浓缩三个使用场景;项目的盈利模式是什么等等,这些会经常被问到。

  商业计划书尽量清晰简洁,突出重点数据,因为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样有助于增加你底气,提高评委的注意力。

  不管是写BP还是在路演答辩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用太深涩的或者太过于专业的术语,这样会使听者有跨度认知,利于项目更好地被别人理解和共情。

  在执行力这一方面,我们要聚焦切入点。写 BP 的时候,不要把过于长篇大论,也不要太多强调一些还没有推进的尝试。很多时候评委和投资人不希望你用一个还没尝试的事情来跟他说,因为投资都是希望降低风险的,他们盼望你的项目是慢慢的开始执行的。

  团队是创业的基础。如果说在创业的过程中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跟你一起奋斗,那是很幸运的事情,我们要珍惜。创业路上一起走过的历程,当然说有一定的概率会有一些争吵,会有一些意见不符的时候,但是总的来说又会哪有朋友或者哪有团队之间没问题,但一定要通过不断的磨合去找到这一群人,找到之后好好观察对方的优点,互相之间做一些补充和支持,这样更利于团队在往后的历程中走得更顺。

  最后希望我们大家不管创业在哪个阶段,都要对市场有敬畏之心,要不断的去学习。创赛也是一场修行,能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快速成长!

  Q:叶老师,在这两三分钟内,如果评委问很多核心的问题,我应该用一两句话带过还是详细的介绍呢?

  A:关于这一个问题,其实前面有讲到两三分钟的问答时间是很短的,一般只会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果你回答得很细,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如果是平时会问到的问题,你懂得怎么回答就直接按照惯例回答。如果问得问题你不太清楚,或者没有太想好,就可以用套路充实一下时间。可以先感谢评委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的时候语速慢一点,后面多讲一下会从侧面加分的回答内容。

  Q:您之前在说讲稿的时候提到,如果在开始的时候插入一个几十秒到一分钟的视频,可以给人一个视觉的冲击和记忆点。那您认为这个视频是展示我的技术创新,还是跟评委展示创新过程,或者进行一个互动会更有记忆点?

  A:如果我们准备了视频,那么这个视频肯定先是进行项目整体介绍,包括项目内容、技术核心、已取得成绩和团队介绍。这四点是必需的内容,也是需要表达的重点信息。至于市场、竞品和愿景等内容,可以再视频结束之后开始讲BP的开头讲,答辩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讲解。不同环节的内容需要有主次之分。即使在答辩的时候说不完,至少前面视频已经介绍过,评委已经知道这个项目做的什么、团队有多少人在做和目前做的情况。这样就已经把重点表述清楚了。

  A:其实我们常说idea是常有的,也就是大家经常会有这种好的想法思维,但是把它做出来、做下去是最难的。所以如果你只是有一个特别好的商业模式,那你就赶快去做。不然可能说出来之后,别人其实不一定觉得它具有商业性而来复制你的idea,想出来的东西要做出来才有用。

  关于技术方面,如果你的这个技术确实比较有创新点,在没有申请技术保护之前,参加比赛可能真的会暴露。所以对于技术型的项目,建议大家吸纳申请专利取得保障。而商业模式类的就建议大家直接去实操,因为商业模式没有特别的保护,谁先做起来、先做大才是商业秘密。

  A:首先在于你的项目本身是真正成熟的,要贴近时事、与时事挂钩,这样胜出的概率会高一些。第二就是答辩,要选择表达能力强、有气场的人,与观众和评委产生共鸣。最后就是团队凝聚力吧,大家都必须有共同的目标,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才会更有冲劲。这三点涵盖从内因到外因。

  Q:如何看待在路演中安排与观众或评委们互动交流环节,如问答等?如何保障效果?

  A:如果是在一般的投融资路演,通常问的都是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投资人之类的角色,不是一般的观众,不感兴趣自然就不会问。但是在比赛中,在场的评委或观众都有提问的可能。评委可能在某个大家一致看好的项目的时候,通过提问把一个项目的弱点或缺点暴露出来,让大家更客观地去看待。而有的评委不直接提问,而是在评审的时候直接给你一些建议,这样也能让你的项目得到一个更好的提升。所以在比赛中我认为这个环节很有必要,可以让你的项目更清晰,也可以让你积累经验。

  Q:需要从哪些方面判断自己汇报的PPT是否已经打磨得够好了?网上找不到获奖计划书,不知道如何去写?

  A:这样的一个问题是问的最多的。起初我们也在网上找了一堆模板,但是后来发现没法用。如果你想找到好的优秀模版,需要先搞明白你做计划书做什么用,是给谁看。优秀的创业计划书或模版一定是属于量身订做的,一定不是生搬硬套。获奖计划书我也有一些,但是我不太支持大家过于参考其他人的作品。原创的才是最有魅力的,模仿只会千篇一律。这个BP做出来是干什么用的,去参加路演、参加比赛,或者其他用途,给不同人看的写法是不同的。其实在本系列课程第二课里面,林老师也有给大家讲过这一点。可以说有一定的模板,但一定要提炼出自己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