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与误区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服务项目 > 烟台网站建设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与误区

  • 产品概述

  金融机构,无论其形式和名称如何,无一例外地主要是做三类业务:交易、投融资和资产管理,它们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

  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构成中,自营交易是很重要的一块。以保险公司为例,其业务主要是依靠两个轮子驱动:一是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一是投资收益。在成熟的长期资金市场中,保险业务的盈利状况是保持盈亏平衡,或微赚微亏,主要利润由自营投资贡献,保险业务的作用是为自营投资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巴菲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此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保险,持续的现金流供应,使价值投资和长期持股成为可能。

  对于没有持续现金补充和资本实力较小的金融机构,自营投资一般运作稳健,通过保守的策略先做出业绩的安全垫(例如,将99%的资产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1%的资产投资于权益资产或另类资产,待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兑现后逐步扩大权益类资产等较高风险的资产),在成熟的时机中发展壮大。

  自营投资成败的重点是精通此道的专家团队,以及严格但不失灵活的风险控制手段。自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体经济的运作状况,随市场的变化而波动,对于中小型金融机构而言,发生亏损特别是较大亏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其风险控制的优先度要高于利润贡献。

  被动的为客户交易主要是为客户提供交易的通道或为交易搭桥,例如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的经纪业务、商业银行的债券和外汇做市业务等,这些业务已经依托信息技术的进步变得很方便和快捷。

  主动为客户交易可能与投融资业务相关,也可能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或为公司的治理结构调整相关。例如,证券公司帮助客户处理大小非或将客户的非标准化资产挂牌交易,都促进了市场的流动性;商业银行通过与信任委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以特定资产或受益权作抵押进行的迂回贷款交易或进行债券股票等的分销,其实就是进行投融资活动;投资银行作为投资顾问,为公司进行资产置换、重组等交易,则是为公司的治理结构调整服务。

  总体来看,被动地为客户提供交易服务的通道业务会随技术进步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未来发展的最大竞争优势来自于两个关键的指标:极低的边际成本、有良好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的服务平台——而他们共同依赖于强大的技术上的支持。在这两个指标上占据优势的电商(例如腾讯、阿里巴巴等),非常有可能首先在这一个方面有所突破,并撕裂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进军更高级的金融业务。

  主动地为客户交易是一项高度专业化、高额附加值的业务,需要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借助庞大的关系网来完成。世界上最为成功的一些金融机构(例如高盛、摩根斯坦利等)都是这类业务的积极参与者。

  投融资是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特别是其投行部门,包括IPO投行、固定收益证券投行)等金融机构或部门就是为这种功能而生。只要社会正常运作和经济正常运行,投融资活动就不会停滞,近年来信托行业的迅猛发展就是在别的金融行业受制于政策或管制的背景下异军突起的(很多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很难在银行或长期资金市场上获得资金,信托为其提供了另外一个渠道)。

  现时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投融资活动还在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之上。不论出于哪个发展阶段,企业都会有投融资的需求,金融机构的此类业务,应该不仅仅只停在拼项目数量上,更应该向纵深发展,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资产管理与交易的关系稍弱,与投融资的关系较强,有时候,资产管理业务是投融资业务的延伸,例如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部为投融资活动中的资产来管理,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对接投融资活动,等等。

  资产管理的产品形式包括基金公司的公募基金和企业年金产品、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和各类存款产品、证券公司的资管产品、私募基金的私募产品、保险公司的某些保险产品,这一些产品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往往令投资者无所适从。投资者一般缺乏专业的知识,很难从全局宏观层面上进行相对有效的资产配置,金融行业的各子行业也没有发展起比较完善的配置策略和后续服务,很多以公司利润为指向,有重点、强行地销售金融产品。

  在资产管理方面,未来的机会来自于帮助客户选择产品,而非制造产品(很多基金公司能够准确的通过客户的需求定制产品,由此可见制作产品在技巧上不存在很大障碍,重点是找准需求点)。

  上面我们介绍了传统金融行业的主体业务类型,它们也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事物的规模——尽管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名称、模式、噱头各不相同,但是业务范畴鲜有超出上述范围的,例如:百度百发可以归为“资产管理”业务;招行小企业E家则是投融资类。在研究互联网金融时,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撇开纷繁复杂的表象,而深入事物的实质,则我们的分析和结论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

  若一家营业部只能容纳100万客户,则200万客户要两家营业部,新增的100万客户的边际成本就是新开的这家营业部;对于互联网来说,一般而言,客户数量翻番或增加10倍,其边际成本几乎为0(前提是在互联网建立之初配备了足够大的存储空间)。

  不过,边际成本不等于总成本。建一家营业部在大多数情况下要200万,两家就需要400万;建网络站点平台,即使没有客户,成本也可能高达400万。所以,互联网的首要特点就是边际成本低,而非总成本低。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因为拥有足够强大的网络站点平台,既然可以销售实物产品,那么售卖金融理财产品又有什么不同呢?

  对于大部分金融机构而言,发展互联网金融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初始投资规模的承受程度,因为这些投资是“沉没成本”,一旦投入便不可撤销,直接沉没了——而能够产生收入的业务并没有开始,因此这笔投资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所以,因为有边际成本和沉没成本的权衡,互联网和金融的相互渗透并不对等(互联网公司的沉没成本慢慢的开始转化为业务和收入,正在享受低边际成本的好处;金融企业却不得不面临沉没成本的压力,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首先由电商发起就并不奇怪了)——不过,对于财大气粗的金融机构而言,它所承受的压力可能稍微小一些。

  由于极低的交易成本,互联网的客户能渗透至人数众多、金额较小但总量可观的小微群体(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服务中小客户,正是由于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不对等,所以宁愿放弃或消极服务,而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服务高净值客户)。

  平安陆金所也好、百度百发也好、招行小企业E家也好,它们的共同特征,除了都运用互联网作为销售途径之外,就是瞄准小微客户(这一些产品的销售起点非常低,使得很多小微客户能够突破5万、10万甚至100万起点的限制。据说百度百发首发时,因访问量过大导致系统崩溃;平安陆金所和招行小企业E家的投资项目也是供不应求,一上线即被抢购一空)。

  小微客户之所以“小微”,是由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较多使用网络的年轻人在社会阶层中尚处于中下层级,但是正在缓慢地向上移动。若干年之后,这个群体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其财富也会大幅度提升,但是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恐怕只会有增无减,金融的互联网化在今天被看做新鲜事物,若干年后会成为理所当然的存在。

  实物产品的客户群体往往相对固定,市场推广和开发的速度往往比较缓慢、链条往往比较漫长、范围往往比较受限,网络站点平台有效地突破了这些限制。利用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可以充分而快速地抵达潜在客户——例如一款好的产品,在被证实确实具备良好性能的情况下,很容易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如病毒般地在使用者本人的圈层内扩散,并以更高的速率传向更大的群体和更广的范围。

  互联网技术基本不存在技术上的壁垒,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企业一定不断推陈出新。中国有一家万得资讯(Wind),占据了中国金融企业的巨大份额,港澳资讯模仿其产品开发了ASKG、同花顺开发了iFinD,但是Wind依旧是市场的领导者,港澳资讯和同花顺在资讯终端上举步维艰——Wind的客户经理经常到客户那里升级软件包,对系统持续不断地优化,正式这样不停地改进革新和改良的机制使Wind能够牢固树立其市场地位。

  电商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能要高于别的行业很多倍,因此在互联网领域很容易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指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定价权。在中国市场,淘宝、京东、亚马逊、当当网等几家企业占据了大部分份额,后来的竞争者很难分一杯羹,最大有可能的策略是做市场细分和差异化(例如专注于化妆品的聚美优品、品牌折扣的唯品会等)。

  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虽然现在广受关注,很多金融机构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充分而激烈的竞争之后,非常有可能只有几家能够生存下来,加上一些具备差异化的企业,与快消品互联网公司的格局相似。

  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导致客户对公司的口碑和品牌效应严重依赖。例如,一说起购书,大多数人会想到当当和亚马逊,而实际上京东商城也有出售;一提起电子科技类产品,第一直觉可能是京东,而当当和亚马逊也有。这种依赖来自于长期竞争后人们所形成的印象。对于后来者而言,要迅速建立自己的品牌将会慢慢的难——因此,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来讲,发展互联网金融一定需要“傍大款”,依靠自身力量去推广,在资金上是一个无底洞,在过程中会无比煎熬,结果不一定能达到预期(天弘基金在被收购前,在所有70多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处于下游水平,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使其一夜之间红遍金融圈)。即使不受资金限制,与知名机构合作也可能是中小金融机构的最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