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丨全省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居全国前列设区市实现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案例展示

答记者问丨全省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居全国前列设区市实现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

2023-12-21 案例展示

  原标题:答记者问丨全省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居全国前列,设区市实现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

  今天上午,省委宣传部举办“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状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年来,山东各地城市承载能力慢慢地加强,城市魅力颜值不断的提高,城市环境面貌得到大幅改善。请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推进城市品质提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徐启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住建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全方面开展品质提升行动,精致推进城市建设,精美呈现城市魅力,推动城市环境品质、生活质量和人文品质不断提升。

  一是聚焦“功能提升”,逐渐完备市政基础设施。高标准完成29个城市品质提升试点片区建设,总面积约85平方公里,涵盖了城市老区、新区、文化街区、旅游区、商贸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多种类型。2021年底全省设区城市和县城实有道路长度6.5万公里,道路面积13.2亿平方米,建成区路网密度7.75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道路面积率15.96%,城市桥梁7661座,路灯278.7万盏。全省8个城市建有高架桥快速通道,2019年以来设区市建成10.1万个公共停车场。大力开展各类地下管线普查和更新改造,建立完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城市公共供水能力达到2016.9万立方米/日,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10.04万公里,集中供热面积19.9亿平方米。

  二是聚焦“生态宜居”,加快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全省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居全国前列,设区市实现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累计建成城市绿道5700余公里,建成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口袋公园。到2021年底,全省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31座,共形成污水解决能力1825万吨/日,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8.2%,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7%;运行垃圾处理厂(场)108座,处理能力8.65万吨/日,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90%以上。设区城市消除 166 条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县(市)104 条黑臭水体全部完成工程整治。

  三是聚焦“风貌塑造”,加快形成城市特色魅力。充分尊重城市地形地貌和自然格局,融入齐鲁文化、儒家思想、红色基因和黄河精神,打造滨海、平原、山水等不同形态的城市景观。优化空间视廊、天际线、建筑风格、第五立面、街道家具等关键要素,提升艺术美感和城市形象,形成了济南CBD、青岛上合峰会会址等一批新地标。在城市建设中全面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全面完成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历史建筑“零城市”清零,全省共有国家和省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20座,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60片,省市县三级公布历史建筑2046处。济南、青岛、烟台、临沂等地结合实际建设了一批城市景观亮化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时起到营造节日氛围、开展公益宣传的非消极作用,照亮了城市,也照美了生活。

  四是聚焦“绿色低碳”,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全面落实《山东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把提升群众分类意识、养成分类习惯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济南、青岛、泰安等国家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系统,生活垃圾回用率已达到35%以上。深入推动清洁取暖建设,扩大城市集中供暖覆盖面,推广采用工业余热、核能供暖等清洁能源,推动农村地区气代煤、电代煤,累计完成改造718万户;严格建筑工地扬尘管控,全面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6000余条道路实现深度保洁。会同7部门制定印发山东省绿色社区评价办法,创建第一批省级绿色社区1592个,引导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新风尚。

  五是聚焦“安全运作”,慢慢地加强城市韧性。扎实开展城市建设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市政设施运行管理。城市燃气管道灰口铸铁管、30年老化管道、建(构)筑物占压管道基本清零,70.4%的天然气居民用户用上不锈钢波纹管,全方面开展用户端使用安全教育,在餐饮场所强制安装燃气报警器。全力做好城市防汛工作,针对局地强降雨多发、突发趋势,整改防汛设施安全隐患,整治易涝点,提升机动化强排能力,推动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排水防涝体系。济南、青岛、潍坊、烟台先后入选国家水弹性城市试点和示范,海绵城市建设向系统化全域化迈进。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地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开展城市体检,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刚才发言人介绍,十年来,山东建筑业规模总量、质量效益、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请问,我省在推动建筑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具体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力:十年来,省委、省政府格外的重视建筑业发展,坚持高位推动,尤其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后,我们召开了全省建筑业改革发展大会,密集出台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实施建议、促进建筑业高水平发展16条意见和10条措施,以及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有力推动了建筑业做大做强做优。大多数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坚持塑强优势、富民增收,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十年来,全省建筑业实现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始至终保持在6.6%以上,累计完成总产值11.5万亿元,千亿级建筑强市、百亿级建筑强县分别达到6个、9个。充分的发挥建筑业关联性强、辐射力大的行业优势,有效带动了钢铁、水泥、电梯、房地产、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等50多个行业发展和繁荣,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建筑业发展壮大,从业人员数量峰值超过300万,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是坚持内培外引、龙头带动,企业总实力明显地增强。我们全力支持企业晋级扩面,龙头骨干企业产值规模逐步扩大,集群化发展特征凸显。十年来,全省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从12家增加到54家,数量位居全国第四,年产值超百亿企业25家,山东百强非公有制企业占到13家。全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推动省政府与中建集团、中国铁建等大型建筑央企开展战略合作。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组建成立山东海外工程建设发展联盟、建筑企业外出施工行业党委,外埠业务迅速增加,2021年在省外完成建筑业产值3624亿元,是2012年的2.9倍。

  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流程审批时间从200余个工作日压减至100个以内,审批事项从112项压减至51项。工程总承包全面落地,全过程工程咨询深入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发展步伐加快,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提档升级,获批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7个,开工装配式建筑1.96亿平方米,初步形成省会、胶东、鲁南3个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集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华夏科技奖60项、省科技进步奖59项。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降碳增效,建筑节能水平显著提升。山东建筑业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省政府与住建部签署《一同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出台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若干措施,全面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方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十年来,全省建成节能建筑12.9亿平方米,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4亿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8.4亿平方米,累计创建23个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67个示范城镇,1.7亿平方米建筑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青岛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

  五是坚持质量为本、聚势赋能,持续打造“齐鲁建造”品牌。十年来,我们持续深化工程质量普遍的问题标准化治理,推行质量信息公示、先验房后收房、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等制度,对住宅质量保修最低期限作出延长调整,工程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制定工程建设区域标准263项、通用设计标准216项,在全国率先推行施工图审查政府购买服务和以建筑设计企业为首的质量终身责任制,“两书一牌一档案”制度落实率100%。累计创建“泰山杯”奖2348项、省优质结构工程3995项,获鲁班奖106项、国优工程307项、詹天佑奖14项,“齐鲁建造”品牌进一步打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住房事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住房品质、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保障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周善东:住房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广大群众住得好不好、房子暖不暖,习始终牵挂在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牢记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动摇,持续保障和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推动由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大步迈进。

  这十年,我们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投资额稳步增长,城市住宅品质不断的提高。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从4708.3亿元增长到9819.7亿元,其中住宅投资从3473.2亿元增长到7694.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累计超过7万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从8232.8万平方米增长到1.42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从7745.9万平方米增长到1.26亿平方米,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35.8平方米增长到41.3平方米,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持续改善。全省有3个项目成为全国百年住宅试点项目,有28个项目获得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有23个获得3A级住宅性能评定项目;有90个项目获得广厦奖,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这十年,我们加快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总量居全国首位,城市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全省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1365个,惠及居民333.51万户,完成投资383.99亿元,改造总量居全国首位。全省累计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357万套(户),完成投资5000多亿元,800余万棚户区群众“出棚进楼”,棚改规模居全国首位。2016年,山东省被国务院列为棚改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激励省份,2018-2021年,山东连续四年都有设区市获评国务院棚改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城市。

  这十年,我们逐渐完备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量大面广,困难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全省累计开工公共租赁住房28.6万套,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46万户次,保障困难家庭90.9万户,城市低保、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21年以来,全省累计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2.9万套(间)。“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筹集45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将极大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2021年,济南市获评国务院“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城市。

  这十年,我们坚持住房公积金惠民利民,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额度持续增长,有力支持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改善。全省住房公积金实缴职工1487万人,缴存额1.02万亿元,累计缴存额1.24万亿元,是2011年底的5.55倍。提取住房公积金6752.63亿元,向185.05万户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6065.27亿元,个贷率86.67%,比2011年底提高了26.77个百分点;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发放试点项目贷款23.2亿元;从增值收益中提取城市廉(公)租房建设补充资金395.42亿元,为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