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 探索跨境电子商务艰辛求解中非贸易难题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服务项目 > 华体会登入页面

暑期社会实践 探索跨境电子商务艰辛求解中非贸易难题

  • 产品概述

  7月20日至7月26日,我校金融学院“云CAMEL”队伍在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国际商贸城展开“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主题调研。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义乌与非洲经贸往来日益频繁,非洲已成为义乌市场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之一,因此“云CAMEL”队伍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通过发放问卷、随机采访、市场调查与研究的方式,同时对义乌海关进行电话采访,深入了解到商贸城商户出口非洲的意愿与收入状况、出口非洲热销产品类别、现阶段出口方式和出口过程中的障碍等。

  队员们首先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市场走访调研。义乌国际商贸城现拥有营业面积400余万平方米,商位约有7万个,从业人员达20多万,日客流量达20多万人次,是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信息、展示中心,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2005年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商业市场”。

  队员们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国际商贸城一区、二区、人较多,他们采购四区黑多是服饰、五金、配饰、日用百货等低端商品。在日用百货专区与五金专区,许多店铺内有外国商人在与店主谈生意,其中不少是黑人。服饰专区内,很多店铺门口专门设体型较大的模特,吸引外商来店采购。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主要在国际商贸城一区进行问卷发放,一区市场共有商位10000余个,每天客商达四万人次,外商达5000人次,商品外贸出口率达60%以上,90%以上商位承接外贸业务,队员们共发放了172份问卷,有效问卷154份,其中136个商户承接外贸业务,78个商户与非商有过贸易往来,22个商户与非商贸易往来密切。除与非商贸易往来密切的商户外,多数商户并不了解“一带一路”政策,与非商贸易交往也停留在偶尔交易阶段,72%商户与非商贸易额仅占其营业总额的5%及以下,且售往非洲的商品单价多在一元及以下。问卷调查显示,87%的商户尝试过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交易,而尝试与非商进行线家,更多商户与非商还是以线下面对面的方式来进行贸易。

  针对为何多数商户与非商交易不采取线上方式的问题,队员对两家与非洲贸易往来密切的商户店主进行采访。一家从事辅料批发的商户店主解释,非洲大部分地区还没有电脑,网上交易很难,且由于运输缓慢,他们的货物要1至2个月才能运至非洲,非常不便捷。另一家从事头饰批发的的商户向前来采访的队员展示了他一周前与非洲商人的交易记录,并告诉队员他的店专门从事外贸,店内头饰单个价格三毛到五元不等,由于非洲经济十分不发达,非洲商人前来批发的发饰单价多为一元或几毛,相较于大批量批发的东盟国家商人,批发量也较少,非洲商人往往会带着现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由于时间因素,云CAMEL队伍对义乌海关进行了电话采访,工作人员告诉采访队员,出海口的义乌一直怀抱着对大海的渴望,怎么样更好、更快地让义乌小商品“漂洋过海”,始终是杭州海关及隶属义乌海关落实放管服要求,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而近些年来,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义乌海关也推出了微信公众号“义通关”。据统计,目前“义通关”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已达12323人,日均查询量超过5000人次。因为“义通关”让信息变透明,信息传递加快,货物通关自然也就加速,就连义乌港海关监管场所每天结束监管的时间也往前挪了1个多小时。此外,工作人员还向采访队员介绍到,义乌市政府全力支持中非的贸易往来,设立“一带一路”建设投资基金,2018年,义乌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尽管中国和非洲相距较远,但电商新贸易模式却能让横跨数千公里的交易轻而易举地完成。

  经过一周的实地调研,“云CAMEL”队伍深入了解到义乌国际商贸城中非小商品批发贸易现状,总结出中非小商品批发贸易具有受政府全力支持,商户贸易意愿较强的优势,但同时存在交易少、批量小、运输慢、交流难等问题,下一步团队将就中非跨境电子商务批发平台如何大大降低跨境物流风险、是否建立海外仓、如何高效进行订单与仓储管理等问题展开研究,探索中非跨境电子商务批发平台发展之路,为批发商和供应商架起一座桥梁,形成批发商、平台、供应商三位一体的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