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催生“文化+”产业新形态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hth官方手机APP

“互联网+”催生“文化+”产业新形态

  新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我把它概括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智、云、移、自”,即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移动网、自媒体,和生存方式的“小、微、新、特、融”,即小企业、微方式、新业态、酷特色、融思维。

  大数据。现代人都生活在网络中,凡是鼠标所能达到的地方,大数据就能够把各种各样零散的信息通过数据的方式搜集到一起,看似没有密切关联的信息也都会被集中起来。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都率先发现大数据的重要性,因此美国已经给总统配备了大数据分析师。在未来的整体发展中,非常稀缺的人才是大数据分析师、大数据管理师等。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包括智慧物流体系、智慧制造体系、智慧贸易体系、智慧社会管理体系、智慧交通体系、智慧文化服务体系等。

  云计算。现在我们大家可以随时把自己的信息存到“云端”,无论在啥地方只要能接通网络都可以办公,甚至拿着手机就可以办公了。

  移动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过去我们应该在电脑上完成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了。我们过去都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获取信息,而现在手机上的信息更快捷。

  自媒体。自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最先出现的是博客,当初最出名的博主徐静蕾有2000多万的粉丝;后来有了微博,出现了很多拥有百万粉丝的“大V”。现在,一个微信公众号,就会有几千人的朋友圈和几万、几十万人的粉丝。自媒体打破了过去官方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过去那种由官方的大型传播机构来主导的传播方式已经变成了无数的自媒体竞相传播的新局面。

  小企业。现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小企业慢慢的变多,发展也慢慢变得快,更多的人投入到市场之中创办自己的企业。小企业形态更适宜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存发展,因为文化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的运营方式,和过去的那种生产线制造业的方式完全不同,要求有更多的独特性。

  微方式。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营销这些微方式实际上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方式。过去我们发短信,每条都要支付费用。现在我们用微信,还可以用微视频的方式,即使隔着千山万水,拿起手机也可以清清楚楚地面对面交流。

  新业态。民间传统文化产业形态就是演出、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文化旅游等,而今天的文化产业每天都在产生新的业态。例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都开始利用互联网的方式介入医疗产业,格力电器准备进军手机市场。新业态的产生打破了原有的界线,将会创造出很多以前很难来想象的东西。

  酷特色。日本人称自己的国家是“酷日本”,韩国人说他们是“酷韩国”。“酷特色”指的就是新一代年轻人追逐时尚的特点。

  融思维。2014年国务院10号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要为装备业、轻工业、信息业服务,整体还要为旅游业、农业、甚至包括体育产业服务。既然要为这么多产业服务,互联网就是要与各产业融合在一起。

  今天我们谈到的“互联网+”,不再仅仅是过去的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而是由思维进入到实践领域,成为一种经济行动的纲领与文化行动的动力,并展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个角度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互联网+”的“+”,概括起来应当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核心概念就是“全连接”和“零距离”。今后,互联网就跟生活中的电一样,时刻都不能缺少,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互联网+”,应该是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升级版,文化促进硬实力条件下的软实力提升。它在内涵上根本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是重新定义后新的互联网概念和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它推动我们国家文化科技、文化经济进入到实质的发展之中。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常态”的重要特点,就是过去相当长时间里的非产业形态的东西进入到产业,并进入到融合的新时代。

  互联网现在要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任何一个行业一旦和互联网相结合,都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互联网和金融结合就有了“余额宝”。过去,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着地域、部门、所有制、行业四大壁垒,条块分割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让我们困扰不已。“互联网+”的重大意义在于,使我们不再拘泥于这个产业是什么、那个产业是谁管的、在哪个条块区域里面,从而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引擎。新一届集体执政以来,以前所未有的改革气派,把拘泥于传统体制条块分割的讨论,提到了一个更高的视野,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打破边界的发展新路径。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性力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所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让更多的人进入到市场中去创业。我国曾经经历过三次非常大的创业潮。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下海潮”,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个体创业潮。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经营创业潮。从1995年到1999年,很多人开始投身网站,同时也确立了今天的网络格局。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也正是在这次的创业潮中顺势发展起来的。第三次,就是这次创业潮,和以往的“下海”不一样,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整体创业,中央给了很多的优惠条件,创造了最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大学生能够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中。

  我们已进入创客时代。“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经济学家克里斯安德森写了一本书叫《创客:新工业革命》。他预测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人们会将网络的智慧用于现实智慧中,未来不仅属于建立在虚拟原则上的网络公司,也属于深深扎根于现实世界的产业,所以创客运动是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是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的制造业和现实的产业的高度融合。安德森预测,创客一代随着数字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赋予每个人发明的能力,能够使互联网创新模式成为一个普遍的方式,一个人坐在家里就能参加全部的创意活动。

  2011年全球就掀起了创客文化的浪潮,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把创客提升到了打造新一轮国家创新竞争力的高度,并且宣布每年的6月18日为国家创客日。能够准确的看出,创客成为数字世界真正颠覆现实世界的一个助推器,掀起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在全球实现“全民创造”。

  “创客”这个词在总理的报告中有了新的概念,叫“中国式的创客”,他们是具有“创意、创业、创新”意识,处在文化经济前沿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人。在推动产业体系向中高端迈步的过程中,要发挥来自草根创业者的无穷智慧,使中国的创意经济焕发勃勃生机,并保证这一发展有源源不断的“创客人口”做产业经济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推动“双创”是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工程,着力点在政府和市场的双向结合。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5月4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建议》;6月11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政府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慢慢的变多的政策支持。

  现在,不断有一些创客空间发展起来,主要是以咖啡店的形式来经营。这些咖啡店起到了创业孵化器的作用,努力打造创客梦的出发地,为很多创业人带来活动的空间和氛围。想要创业的人,可以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对象,还能获得帮助,不管是技术方面的还是资金方面的。在这样的创客空间里,有投资人、合伙人、员工,甚至银行贷款都可以找得到。这里将会是未来的马云、马化腾起步的地方,也是国家大力推动的产业空间。

  与“互联网+”和创客空间相应的是“文化+”。它们的合体即为文化+科技,或科技+文化,二者的高度融合,将成为文化科技整个产业链未来发展持久的动力源。这个产业链为:“原创为王(创意创新)内容为王(科技文化一体创作的新内容)传播与渠道为王(新渠道、新方式、新形态)营销交易为王(电商、无线、移动营销、物联、车联)体验消费为王(新感觉、新体验、新消费方式、新花钱的那群人、新消费习惯)。

  如果说“互联网+”是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跨越边界的产业融合的话,“文化+”则是在相关事业和产业经济中注入文化元素。这种元素包括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传统艺术与现代-后现代艺术、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大量非遗)、新审美文化、新视觉创造,以及山水自然文化、历史背景和文化、文明遗址、民族特色、地域文化、风俗民情古今中外一切今天仍然活着的有生命力的文明形态。“文化+”将呈现千姿百态、绚丽多样的文化新形态,它也在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中展开创客时代的创造的无限多样性,并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文化将像水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中。

  具体来看,“文化+”在现阶段包含:文化+信息、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生态建设、文化+城市发展、文化+养生康体等多种正在运行的文化发展形态。当然“文化+”一定是在“互联网-科技+”的协同运营中展开的。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访问教授)

  【注:本文为金元浦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文化产业伦理”(项目号14ZDB169)的中期成果。】

  ①克里斯安德森 :《创客:新工业革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