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AED你会用敢用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hth官方手机APP > 热门手记

“救命神器”AED你会用敢用吗?

2023-12-07 热门手记

  “帮我找一下AED!”近日,一段深圳街头救人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迅速火起来。视频中,救人的女孩一边观察倒地者的生命体征,一边让路人通过小程序帮忙寻找附近的AED。

  网友们在盛赞小姐姐热心救人的同时,也纷纷感叹:遍布城市各处的AED为大家带来了安全感。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是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英文缩写,是一种可被非专业技术人员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神器”。

  近年来,这样的“救命神器”也慢慢的出现在惠州的公共场所。根据“惠州AED”小程序显示,目前全市交通站场、人群聚集场所和旅游景区等重点公共场所配置了65台AED,一些机构、单位、学校和物业小区也通过自主配置或慈善捐赠的方式配置了AED。

  很多人知道AED关键时刻能救命。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普通民众不会用、不敢用AED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如何让公共场所配置的AED能用、够用,并让更多的人会用、敢用,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最近,惠城区河南岸街道悦湖会小区的居民发现,大门保安亭的外墙上挂了一个绿色箱子。

  “这是AED,万一有人突发心梗、心脏骤停,可以救命的。”每当有人问起,小区保安都会耐心解释,这是物业公司出钱装的。“救命神器”装到了家门口,也让不少业主“安全感满满”。

  当前,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有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多达54.4万,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中,9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黄金四分钟”的抢救成功率可达50%以上,如心肺复苏与AED联用,可大幅度的提高抢救成功率。

  5年前,在惠东人社系统工作的李文容第一次从电视上知道AED及其作用时,身为市人大代表的她就开始琢磨:如何让惠州老百姓也能用上这个“救命神器”。“2019年,我通过调研了解到,当时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大力推广AED了,但惠州的公共场所及人流密集的地方,就没有配置AED。”李文容说。

  也正是这一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AED。为此,李文容在参加2020年惠州“两会”时,提出了《建设健康惠州,推广AED使用的建议》。

  巧合的是,当年惠州“两会”上,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市政协委员武彤彤也提出了《在公共场所设置自动除颤仪(AED),促进我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

  此后几年,又相继有代表、委员提出相关建议,惠州公共场所投放的AED数量持续增加。

  2020~2022年,惠州财政安排市级财政资金299.65万元,由惠州市卫生健康局根据人口密度、急救半径、心搏骤停发生率、地理位置等合理布点,分两批在各县区主要交通站场、人群聚集场所和旅游景区等重点公共场所安装了55台AED装置设备及相关配套管理系统,同时加大应急救护培训力度。

  今年8月,惠州市红十字会筹资18.5万元,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学校、景区等10个公共场所布设了10套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及其配套设备,有效织密了群众生命安全防护网。

  紧急时刻,怎么样找到这些AED?2020年11月,在首批AED投放的同时,惠州发布了AED急救网点地图,市民在微信小程序搜索“惠州AED”,就可查找附近的AED。

  记者进入“惠州AED”发现,65台AED中,有6台显示地址是车牌号码。“这是装在交警铁骑上的,遇到急救突发事件,交警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用AED进行施救。”惠州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让AED“跑”起来,可更好提高覆盖效能。

  随着AED的陆续推广,目前我市部分公共场所、大型商场、社区物业及工矿企业等自行配置了少数的AED,有些个人也购置了AED。

  “本车有‘救命神器’AED,有需求,截停我。”惠州市红十字生命相约志愿服务队副队长陈俊的车尾部,专门贴上了这样的标识。去年10月,他发现大亚湾当地配置的AED较少,于是花2.1万元购买一台放在车上,并配备了急救包和灭火器等器材,方便随时随地救人。

  去年,挂在仲恺高新区体育馆前台墙壁上的AED,因被用来成功救治了两人,一度成为馆里的“明星”。当时救人的那一幕,该体育馆工作人员杨振辉至今记忆犹新。

  2022年6月2日17时许,体育馆内一男子打羽毛球时突然倒地,杨振辉听到该男子球友呼救后马上跑了过去。在呼叫无应答,判断其无呼吸、无心跳情况下,杨振辉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同时让其他工作人员赶紧去取AED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AED取到后,杨振辉和另一名工作人员打开仪器,为男子贴上电极片,立即给予电击除颤一次,随后接着来进行心肺复苏。不久之后,男子逐渐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并被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成功挽救了生命。

  这是我市非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在医疗机构以外使用AED挽救生命的首个成功案例。“我们接受过应急救护培训,会基本操作,但不懂急救知识的人,可能连AED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去使用它了。”杨振辉回忆起当时的一个细节,“我们第一次使用AED救人的时候,男子同行的球友一开始还不让我们靠近操作呢。”

  两个半月后,仲恺体育馆工作人员又使用心肺复苏和AED成功救治了一名踢球中突发心梗、心脏骤停的市民。

  记者走访发现,部分设置了AED场所的工作人员表示未经过应急救护培训,不懂得AED的操作。“万一有紧急状况,也不知道该不该用这个设备。”一高铁站的物业工作人员说。

  记者通过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采访了84位市民,82%的受访者都听说过AED且知道其作用,但61.9%的收房的人说“完全不了解怎么样去使用AED”,59.52%的收房的人说“不敢使用AED救人”,根本原因是“不会用,怕操作失误”和“担心万一救不回来要担责”。

  “AED打开启用后,有语音和视频引导,只需要‘听它说、照着做’就行,但没有接受过应急救护培训的人,有几率存在心理上的压力。”惠州市红十字生命相约志愿服务队队长罗慧认为,与继续增加和优化公共场所AED配置同样重要的是,要加大应急救护培训力度,让“第一目击者”会用并敢用AED,真正的完成“救在身边”。

  对此,近年来,惠州市卫生健康局、惠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惠州市红十字会等创新开展“敢用、会用”培训宣传。2021年,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创作动漫版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操作公益广告,连续3个月在惠城区167辆18条线路公交车、客运汽车上播出。2022年,市卫生健康局制作了介绍AED操作使用的《卫惠》系列小视频,在公众号、抖音、微信等平台上发布。

  “急救科学屋”就是面向大众常态化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的一个载体。2020~2022年我市分别在惠州科技馆、广东东江干部学院、仲恺体育馆、博罗县江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急救科学屋”,通过“标准视频+导师讲解+学员实操”的培训方式,为公众提供规范化、一站式急救知识和技能科普。

  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惠州市红十字会以及众多志愿服务组织,也经常面向交通运输、旅游、教育等重点行业开展群众性的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急救技能,发展急救志愿者队伍。惠州市红十字会近年来组织应急救护“五进”公益宣讲3817场,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约93万人次,培训持证救护员1.5万余名,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近年来每年培训救护员超过1万人次,普及救护知识达到10万余人次,营造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浓厚氛围。

  针对市民关于“紧急施救是否要担责”的疑虑,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专门在AED旁边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内容: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另外,我市还为急救志愿者提供法律援助及购买项目保险,在救助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由保险公司视程度给予意外保险赔付。法律给的“底气”+保险给的保障,有助于消除施救者的后顾之忧。

  配备AED是为了以防“万一”,能预见,大部分设备的使用率是比较低的。如何确保AED关键时刻能随取随用,管理维护不能忽视。

  记者走访我市多个AED设置点发现,AED投放后出现了监管维护不到位、位置标识不够清晰等问题。

  国家卫健委2021年印发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明确,已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公共场所应在该场所平面示意图上标示自动体外除颤器位置,并在重要出入口、自动体外除颤器放置处设有统一、明显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导向标识。

  近日,记者根据“惠州AED”的导航指引来到金山湖公园西门广场,发现公园内并没有设置关于AED的导向标识,且在地图所示位置也没看到AED。记者随后向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反映,了解到服务站重新装修时工人把它拆了下来放到了室内,装修好之后也没再管它。在记者反映的3个工作日后,AED被重新挂到外墙上。

  记者获悉,目前,市财政出资配置的55台AED采用三级管理方式,由各个安置点工作人员对AED进行每日巡查,由第三方服务商全权负责维保期内的AED维护、检测、管理、耗材更换等;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负责AED远程管理平台后台管理。

  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培训科负责人张毅坦言,由于AED的资产归属问题,部分设置点业主单位对AED的管理不够积极,未能做到定期巡查维护,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存在“用而无备”的隐患。此外,维保期只有5年,后续维护保养缺少专项经费保障。

  在配置之初,惠州就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AED使用效率,设置了“惠州AED”导航地图,并将AED、急救志愿者调派、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PDS)有机联通。一旦有人拿取AED并开机使用,安置点负责人和市120管理员就能收到信息,并实时在市120指挥调度平台上显示,市120调度员可通过视频、电话进行现场自救互救指导,同时可立即派120救护车前往施救。

  但美中不足的是,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互联网+AED”远程管理系统目前只适用于全市公共场所配置的55台AED。不同团体对外开放的AED设备,由于技术兼容性不允许、后期系统维护费用来源不明晰等问题,很多并未纳入管理系统,也没有录入“惠州AED”地图。

  今年8月,惠州市红十字会在惠城区龙丰街道花园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投放了一台AED。“原先投放在室外,但是AED机柜需要插电,出于用电安全考虑等原因,我们将AED挪进了室内。”该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中心上班时间才会开门,下班时间如发生紧急状况,市民无法取用。因为不能24小时取用,所以这台AED没有纳入“惠州AED”地图。

  虽然近年来惠州AED的配置率在提高,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惠州AED的配置无论是数量、分布密度还是覆盖范围,都与《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建议的标准100~200台/10万人相距较大。

  依照这个标准,按惠州市目前600多万非流动人口估算,远期目标最终需要配置至少6000台,培训至少6万名合格的急救志愿者。相对而言,我市现有AED数量远远不足,难以对全市人群聚集公共场所形成有效覆盖。

  为此,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培训科负责人张毅建议,要加大财政投入,在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分批分次投放AED,尤其是在机场、车站、学校、大型社区、体育场馆等实现AED全覆盖,提高全市每10万人口配备率。此外,还需解决“互联网+AED”技术问题,让不同机构在全市公共场所设置的AED统一纳入远程管理系统和“惠州AED”小程序,便于市民就近寻找、缩小急救半径,充分的发挥社会急救力量提高救治成功率。

  针对市民不会用、不敢用AED的情况,惠州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高桥认为,急救技能跟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除面向大众和重点场所工作人员培训外,还应把包括AED操作的急救技能培训纳入教育体系中。如高中和大中专学校每个学年安排1~2个课时,让急救技能培训走进课堂,有助于提高急救技能的普及率。

  张毅认为,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都有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但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对应急救护培训的课程、教具、学时、颁证等进行统一规范,确保培训质量,提升救护能力。

  近年来,我市重要公共区域设置的AED陆续增多,利用它成功抢救生命的暖心故事也时有出现,其作用与价值也逐渐得到人们认可。但记者正常采访发现,会使用、敢使用AED的人并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关键时刻的“救命”功能。

  其实AED用起来很简单,只需听从指令与提示,一步步来即可。但要消除人们对它的好奇和疑惑,促进其有效应用,为生命争取更多机会,加大急救领域知识的宣传科普和技能培训力度显得至关重要。

  如何加强急救培训,让众人在救人这件事上更给力,重要的是要走出“AED只限专业技术人员使用”这一误区,通过社会化培育和发展急救技能志愿者服务保障队伍,面向学校、社区、公园等重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及广大群众,大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复训,形成“人人都有救人能力,人人才有获救机会”的良好局面。

  期待急救技能的进一步推广普及,让更多的人会用、敢用AED,具备保命救人之技。

  11月7日,深圳首批500台出租车上配备了AED急救设备,并计划对公共交通领域从业人员进行1.5万人的规模化培训,打造一支由公交车、出租车司机组成的流动救援志愿者团队。这是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联合腾讯SSV社会应急实验室、深圳巴士集团共同探索打造的“移动AED”5分钟社会救援圈项目。

  在出租车上安装AED急救设备,是依托其24小时的流动性,让救援更高效,设备覆盖面更广,并与现有固定AED网络形成高度互补,让“招手即停”不仅是便民出行服务,更是一次“生命救助”。